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《鲁迅先生记》萧 红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点击数20824  更新时间:2009/8/27 15:38:22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zhangj23

《鲁迅先生记》

背景介绍

  萧红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的女作家,也是一位擅长回忆、酷爱回忆、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作家。一方面,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的人物身上;另一方面,回忆又使萧红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。在萧红带有回忆性的散文佳作中,首屈一指的是《回忆鲁迅先生》。

  鲁迅先生是萧红最初步入上海的文坛引导者,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结下了不解的师徒之缘。萧红作品中最为光辉的几个篇章,正是她那几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散文。

  在萧红短促的一生中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与鲁迅相处的日子,是她坎坷不幸的一生中,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。因此,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沉的崇敬与感激之情。鲁迅先生的早逝,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她下决心要描绘鲁迅先生的形象与音容。她在字里行间,都流露出对于鲁迅先生深深的崇敬与感激。她充分地施展女性作者细腻、清新的笔调,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。

  萧红曾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,她用自己的笔,把读者轻轻地领进鲁迅家敞开的大门,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、朴素的生活。在萧红的笔下,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,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;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,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,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,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,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。萧红这些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,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,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。

鲁迅先生记

 

   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,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,灰蓝色,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,瓶口的两边,还有两个瓶耳,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。

   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,我就问过:

    “这叫什么名字?屋里既不生火炉,也不冻死?

    第一次,走进鲁迅家里去,那是快近黄昏的时节,而且是个冬天,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,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,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,寻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,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。

    “这花,叫‘万年青’,永久这样!”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,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,那红的烟火,就越红了,好像一朵小花似的,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。

    “这花不怕冻?”以后,我又问过,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。

    许先生说:“不怕的,最耐久!”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。

   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,以后,因为熟识的缘故,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,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;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,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,总带着一点惊奇。

    而现在这“万年青”依旧活着,每次到许先生家去,看到那花,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,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。

    花瓶是换了,用一个玻璃瓶装着,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,站在瓶底。

   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,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。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?该剪棹的剪掉;该洒水的洒水,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。有时候就检查着这“万年青”,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,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,但那感觉,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。

    至于那花瓶呢?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,而且瓶底已经丢失,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。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;它一直站在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

花而后结成了石榴。

    从开炮以后,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,别人就没有去过。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,而且荒了,还说什么花瓶,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。

    我们在这边,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,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?我们是越去越远了,但无论多么远,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。

 

【赏析】

    这是女作家萧红在鲁迅逝世后写的回忆性散文,文章写于1938年。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,萧红的这篇《鲁迅先生记》和她的另一篇《回忆鲁迅先生》被公认为是纪念鲁

迅文字中最隽永、最深入的。

    在这篇散文中,女作家没有对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具体事例作繁琐的叙述,而是直截了当机敏地捕捉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情的生活细节:灰蓝色的花瓶、瓶里种的万年青和鲁迅先生手中拿着的点燃了的红色香烟头。这些鲜明生动的细节,加上作者细腻、清新的笔调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,使这篇回忆文章具有了独特隽永的艺术魅力。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